email tags E-mail:jyprinting@gmail.com skype tags skype: printing-in-china
 
金印集团国际印刷有限公司
二十年印刷生产,专注高端印刷
 
首 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展示 |  印刷自助报价 |  印刷资讯 |  2013年挂历台历 |  常规报价 |  联系我们
 
栏目分类
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印刷资讯
2013年挂历台历
常规报价
 

深圳印刷资讯 >> 资讯详细信息

   
今日特辑——“红色印刷故事” 浏览次数: 2737
 


  忆往昔峥嵘岁月,老一辈革命印刷人用鲜血与生命创造了红色印刷光荣的历史。为纪念我军建军80周年,本版特汇集历史资料写成一组“红色印刷故事”以飨读者。


  故事一  成立石印组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国难当头,为了进行抗日宣传,揭露日寇的侵略行径,发动边区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当时驻守在河北省阜平县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筹办印报。为了调配好印刷人员,他们从部队抽调两名战士,阜平县也为他们提供一台石印机。同时,他们还吸收城内一位姓贾的所经营的竹兴书局两名技工,并以每月六块大洋的租金租用该书局一台石印机。至此,由四个人、两台石印机、一把裁纸弯刀组成了“政治部石印组”。

  当时,石印组和政治部同驻在阜平县文娴街赵家大院后院。三间北房,条件极为艰苦。但同志们斗志昂扬,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不分昼夜试印报纸。几经周折,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抗敌报》正式创刊了。报纸是四开两版,文字是朱自清、赵昆刚两名当地人用药墨先写在药纸上,再翻制在专用石板上印刷而成,字迹清晰,受到军区首长的称赞。此后,除印刷《抗敌报》外,还增印了八开两版小报《抗敌付刊》。

  军区报纸的出版,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边区军民的抗日必胜信念,为开辟晋察冀边区的反侵略战争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

  故事二  转移大甘河

  1938年3月7日,日寇步、骑、炮兵6000余人,入侵阜平县,企图把成立不久的军区机关扼杀于摇篮之中。7日下午,石印组随同军区机关被迫撤出县城,向山西省五台县转移。从阜平县到五台县,山高路险,千岩万转。石印组的同志在连绵起伏的山路上艰难跋涉,穿越海拔3000米的长城岭,进入山西境内。行程四五天,才到达五台县大甘河村。

  在大甘河期间,军区政治部的领导又为石印组扩增4人,添置石印机一台。在此半年,前后共印刷出版《抗敌报》62期、《抗敌付刊》60期(由于敌人骚扰,中间改《抗敌》油印小报10期),以及课本、文件等。

  1938年8月16日,《抗敌报》由石印改为铅印。以后《抗敌报》又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即现《人民日报》前身,由邓拓同志主编。

  此后,石印组主要印刷《抗敌副刊》和《抗敌三日刊》。

  故事三  开展反扫荡

  1938年7、8月间,日寇又纠集人马“北围五台”,进行更大规模的“扫荡”。根据军区首长部署,1938年8月中旬,石印组随政治部撤离大甘河,向250里外的平山县李家岸村转移。时值盛夏,淫雨霏霏,一路多是大山河套。印刷战士肩荷物资,手牵牲畜,冒雨在山路上行进。稍有疏忽,就会掉进万丈山崖。大家互相搀扶、攀援而行。五天后,到达李家岸。石印组仍和政治部驻在一处。此时,上级又给石印组增调三人。

1939年是日寇猖狂的一年,也是游击战争发展阶段。石印组频频迁移,没有稳定处所。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印刷战士练就了较强的应变能力,每到一地装机印刷,遇到情况拆机开拔。1940年2月,日寇利用边区受灾之际,经常派兵进行“扫荡”。石印组随政治部撤进深山与敌人周旋。后又驻在唐县东山里。此时,由于石印组人员又有增加,经政治部同意石印组单独成立伙食单位,同时改名为“政治部石印所”。9月,石印所奉命迁到平山县支角沟。随后,八路军在华北千里战场上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一举扭转战局,致使日寇不敢轻举妄动。1941年初,军区政治部又将“政治部石印所”改名为“政治部印刷所”,《抗敌三日刊》改为《子弟兵报》,同时印刷《抗敌前线报》。

  故事四  筹建画报社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1942年2月,聂荣臻司令员指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决定筹建晋察冀画报社。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画报社筹备组成立了。

  当时大张铜版纸、克络甸等贵重物资根据地无法解决,需要到敌占区采购。担任筹备组副主任的罗光达经请求后前往冀中,通过敌占区的地下党组织在平津采购了一批铜版纸及药品和油墨。

  1942年4月,印刷所从支角沟迁到平山县碾盘沟。5月1日,军区摄影科和印刷所合并,在碾盘沟正式成立了晋察冀画报社,主任由沙飞担任,副主任由罗光达担任,技师由赵烈担任。

  此时,画报社已发展到120多人,设备有:铅印机1台,圆盘机1台,手摇铸字机1台,石印机6台,轻便印刷机1台,逐步走向正规。自此,《子弟兵报》也由石印改为铅印。

  画报社成立后,沙飞主任提出“七七”出创刊,向抗日战争五周年献礼。这期画报印刷1000份,图片清晰,封面美观。《晋察冀画报》出刊后,发行甚广,除边区外,还冲破重重封锁线辗转到国统区以及海外新加坡等国。

  当华北敌酋看到如此精美的画报后,极为震惊,不相信边区能印出这样的印刷品。于是出兵对保定所有的印刷厂进行搜查,结果一无所获。便决定把《晋察冀画报》当作搜捕对象。

  1943年春,日寇加紧向解放区发起进攻。4月20日凌晨,日寇数百兵力向军区机关偷袭。此时,驻在平山县曹家庄的印刷战士们正在汽灯下赶印第三期《晋察冀画报》。沙飞、罗光达、赵烈当机立断,紧急动员全社人员停止工作,向村外转移。此时,敌人把机枪架在村口高处,向村中扫射。老乡们在混乱中向山上奔逃。敌人胡乱放了一阵枪,由村边一路奔南而去。竟没有发现,这里就是他们搜剿多时的画报社驻地。

  下午,敌人撤退后,画报社人员陆续返回曹家庄。敌人的袭击并没有吓倒印刷战士,大家送走伤员,不顾疲劳,从洞中挖出机器,继续工作。5月1日,第三期画报按时印出。这是印刷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画报社成立一周年献礼。

  故事五  凌晨遭突袭

  1943年6月,敌人开始向曹家庄附近村庄蚕食。画报社受到威胁,再次转移到阜平县上庄。不久,画报社接到政治部紧急通知,敌人要来“扫荡”,立即停止印刷,迅速转移。经沙飞、赵烈周密安排,连夜把机器、药品、纸张等物资分散坚壁,随后带领全体同志撤到阜平与灵寿交界的花塔山打游击。

  时值深秋,寒风料峭。沙飞、赵烈带领大部分同志,与敌人周旋在花塔山上。

  12月8日夜,队伍进驻柏崖村。两天山路,人困马乏。饭后已是深夜,大家就地宿营,很快进入梦乡。

  不料,敌人跟踪而来,9日凌晨包围了村子,封锁三面山头。

  换岗时的同志发现敌情,马上鸣枪报警,但为时已晚。混乱中,警卫连战士与敌人展开激战,其他同志和老乡向外突围。

  此时,沙飞同志背着底片,爬上一座山梁。突然,几个鬼子从后面追来,眼看被俘。紧要关头,工兵班长王友和、战士韩栓仓挺身与敌人肉搏,掩护沙飞脱险。

  王友和一连刺倒三个敌人,后被刺伤颈部,倒在血泊之中;韩栓仓同志则在肉搏中壮烈牺牲。混战中,沙飞抱着底片滚下山梁,赤脚在雪地里奔跑十余里,双脚被山石扎伤、冻伤、血肉模糊。

  另一路,赵烈同志率领部分人员已突出重围,但发现尚有一些同志困在村里,又返身冲进包围圈,掩护何重生、杨瑞生、高华亭等同志突围。在胭脂河畔只身与敌展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何重生、张梦华二同志也中弹身亡。

  画报社的杨瑞生同志遭到敌人围攻,他握着手榴弹与敌人搏斗,力渐不支,准备引爆与敌人同归于尽,但被击伤头部,血流满面,昏厥过去。敌人掠走他的毛衣,扬长而去。

  待敌人撤后,画报社的李志书同志看到除奸部部长余光文的爱人张立同志被敌人剖腹死于大树下。李志书悲痛欲绝。进村后到一老乡家想找口水,一掀锅盖,内有两个煮死的孩子。李志书同志看得真切,其中之一便是余光文之子。如此惨绝人寰,为世罕见。

  劫后余生。下午,画报社的人在山脚下找到伤势很重的沙飞。战友重逢,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经清点,在这次突围中,仅画报社就牺牲9位同志。

  然而,沙飞、赵银德等同志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宝贵照片底版,至今仍珍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解放军画报社。

  1943年12月9日,中国印刷界不可忘却的日子!

(来自printing-in-china.net,摘自中国印刷)
相关链接
  • 开目CAPP
  • 全智能多头激光裁切机
  • 印刷术的起源
  • 国际烟草包装的发展
  • 信息社会的图书市场数字化时代的印刷媒体
  • 精装书印刷 | Books Printing | printing-in-china | Exhibition Printing | Label Printing | Box Printing |
    金印集团国际印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Copyrigh@2005-2012 www.jhycp.com